9月20日,贵州民族大学校园内洋溢着浓厚的科学探索氛围,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技·自然·艺术三重奏——探索科学中的创造力”主题科普活动在此热烈展开。
据悉,2025年9月是全国首个科普活动月,主办方举办本次活动得到了贵州省科学技术协会科普能力提升计划的大力支持,并依托“贵州高校科普能力提升基地”与“贵州省中小学科学教育实践基地”,精心策划并主办了此次中小学生进校园科普盛宴。
贵州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李飞在贵州民族大学副校长龚维的陪同下一同参观了本次活动。李飞对活动的创意设计和组织实施予以充分肯定,并指出高校在科学普及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他表示,进一步整合校内外各类科普资源,加强与其他学校、科研机构及社会各界的合作与交流,不断创新科普形式、丰富科普内容,扩大科普覆盖面和影响力,推动科普工作系统化、常态化发展,尤其要支持高校依托学科特色,面向青少年开展更多高质量科普实践,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与创新意识。
龚维表示,贵州民族大学将继续发挥学校在民族文化和科技融合方面的独特优势,深化科普内容与形式创新,打造具有民大特色的科普品牌。未来将进一步挖掘校内科研、教学与文化艺术资源,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力争在社会科普工作中贡献更多“民大智慧”和“民大力量”。
本次科普活动不仅展示了贵州民族大学在跨学科科普方面的探索成果,也为推进高校科普资源向中小学开放提供了有益经验。学校方面表示,将认真落实领导建议,持续优化科普工作机制,积极履行高校社会责任。
活动现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三个各具特色的板块吸引了众多中小学生的目光。第一板块《科技交响曲——科创编织智能未来:科技创新与工程技术》区域,仿佛是一个未来科技的缩影。科学实践A区,学生们围坐在工作台旁,专注地组装着科技小制作,脸上洋溢着探索的喜悦;科学实践B区,水火箭发射现场欢呼声此起彼伏,学生们亲手制作的徽章在阳光下闪耀着创意的光芒。科普体验A区,AI下棋机器人与学生们对弈,引来阵阵惊叹;写字机器人、科创机器人灵活运作,VR体验区更是让学生们仿佛置身于虚拟世界之中。科普体验B区,穿越火线、眼疾手快等游戏考验着学生们的反应速度,空气炮打靶现场笑声不断。而激光与3D打印区,3D打印机的嗡嗡声、三维扫描的精准操作、激光打标挂件制作的细致入微、激光雕刻切割的震撼效果,无一不展示着现代科技的魅力。
第二板块《微观绿宇宙——从种子到细胞的生命解码:药用植物及微生物》区域,则是一片静谧而充满生机的科学天地。微生物与健康主题讲座上,学生们聚精会神地聆听着专家的讲解,对微观世界的奥秘充满了好奇。植物组培操作区,学生们在无菌室内小心翼翼地进行着药用植物组织培养,显微镜下,微生物和花粉的细微结构清晰可见,实操体验让学生们对生命科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三板块《大地调色盘——自然色彩与民族智慧的对话:非遗扎染与刺绣》区域,则是艺术与自然的完美融合。扎染工艺讲座上,学生们聆听着青出于蓝的传统植物染色故事,靛蓝染色原理的讲解让他们对这门古老技艺充满了敬畏。实操体验区,学生们亲手扎染出独一无二的作品,靛蓝的色彩在布料上缓缓绽放,仿佛是大自然的馈赠。而红色美育教育+刺绣区,学生们在阅读《红军针》绘本后,纷纷拿起针线,体验非遗“苗绣”的魅力,将民族智慧与红色文化巧妙结合,创作出一幅幅充满寓意的作品。
整个活动现场,学生们在探索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科学、自然与艺术的交融,让这次科普活动成为了一次难忘的知识之旅。
本次活动由贵州省科学技术协会指导,贵州民族大学主办,贵州民族大学科学技术协会、工程技术人才实践训练中心、科研处、民族医药学院、美术学院承办,贵阳市海文小学、贵阳市云岩区第六中学、贵阳市第四十中学、贵阳市花溪区花溪小学、贵阳市花溪区溪北小学协办。
(转载于:多彩贵州网:贵州民族大学开展“科技·自然·艺术三重奏——探索科学中的创造力”主题科普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