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黔东南州镇远县报京乡是侗族、苗族聚居地,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每逢佳节必有芦笙乐舞。然而,由于缺乏专业指导和传播渠道,新生代对芦笙技艺日渐生疏,制作芦笙的苦竹资源也未能得到有效开发。2023年5月,贵州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教师杨昌杰自愿服从学校安排,前往镇远县报京乡报友村驻村帮扶。在前任驻村队员潘小红于报京乡奠定的芦笙文化传承基础之上,他创新突破传承模式、关注产业赋能和可持续发展,探索出了一条“3+4”的报京模式,不仅让传统芦笙文化焕发新“声”,更让苦竹林变成村民的“绿色财富”。曾经,杨昌杰手中的芦笙在校园里拨动过无数师生的心弦,如今他在报友村的大地上奏响了乡村振兴的新时代强音。

图 杨昌杰参加镇远古城第二届“花语节”活动
跨界融合:打造非遗传承的“报京模式”
“刚来驻村时,我经常思考两个问题:如何帮助村民增收,如何利用专业优势继续推动芦笙文化传承?”杨昌杰回忆道。经过入户走访,深入调研,他发现报京乡除了有悠久的芦笙文化,还有丰富的苦竹资源。要走出一条非遗传承的创新发展模式,就得将“3+4”联动起来,即“三步走策略”(传承保护技艺、改良创新产品、打通产业销路)和“四维联动”机制(依托高校、政府、企业和村民协同发力)。

图 2024年8月8日,杨昌杰与师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芦笙制作技艺项目传承人莫厌学一起给报京乡村民培训。 田榆鋆摄
在传承环节,杨昌杰系统性开展非遗人才培养。2024年8月,他邀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芦笙制作技艺传承人莫厌学赴报京乡开展首期芦笙制作技艺培训,29名学员参与;2025年1月,组织35名学员参加芦笙乐舞培训。更关键的是,2025年4月,他推动《报京芦笙制作技艺》和《报京芦笙乐舞》成功获批镇远县第七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培育村民周海明、邰光海分别获镇远县第七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两年来,共培育报京乡村振兴文艺人才100余名,为芦笙文化传承奠定了人才基础。

图 2024年11月11日,“爱在天地区间·国乐公益行”走进报京中心小学,杨昌杰与贵州茅台公益基金会、上海浩泽贸易有限公司、上海民族乐团各位爱心人士在报京中心小学“笙鼓堂”合影。
创新方面,杨昌杰发挥高校教师优势,改良传统芦笙,使其更适应现代舞台需求。这些改良芦笙曾亮相于某当红歌手贵阳演唱会,让“报京芦笙”火爆全网。同时,他在报京这片土地上汲取音乐灵感,和朋友梁贤儒一起创作芦笙曲《乡音》,乐曲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展现了报京乡村各族同胞欢乐祥和的精神风貌。
产业转化是实现报京芦笙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为此,他协调100万元民族文化产业发展项目资金,在镇远县民宗局、乡党委、政府、村集体经济公司支持下,首创“报京芦笙制作工坊”,引进雷山苗族芦笙制作技艺,将制作的芦笙卖给周边村寨,同时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外地。工坊开业后带动30人增收,村民增收总额近5万元,人均增收0.15万元以上。为保障原材料供应,他和民大驻村工作队一起上山实地调研,考察报京乡苦竹资源,在报友村副支书陆世荣和村民们的带领下发现多处苦竹林,为芦笙产业找到稳定的原料基地。

图 2025年4月8日,杨昌杰指导报京村民周海明制作芦笙。邰水兰摄
教育筑基:让民族文化根植童心
“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杨昌杰深知文化传承要从娃娃抓起。在报京中心小学,他协调8.96万元专项资金助力教育发展,成立“芦笙”“木叶演奏”社团,课外时间免费授课,编排节目参加乡级演出。他个人捐赠10把D调六管芦笙(价值0.46万元),促成贵州为黔行公益服务中心“乡村音乐课堂”项目落地,协调县民宗局捐赠芦笙音乐教室地板(价值0.5万元)。
更令人感动的是,杨昌杰牵线贵州茅台公益基金会、上海民族乐团等开展乐器捐赠及“国乐公益行”音乐会,募得木鼓、电吹管等物资(折合4万元),让300名学生在传统音律中厚植文化自信。这些举措不仅丰富了乡村学校艺术教育,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民族文化传承的种子。

2023年8月9日,杨昌杰在报京村“莫嘎树”下教授报京中心小学学生吹奏芦笙。李安生摄
资源整合:构建乡村振兴共同体
驻村两年来,他累计协调投入资金116万余元,其中个人捐赠1.4万元。具体包括:协调7.15万元用于报友村建设,其中个人捐赠木鼓、芦笙(0.66万元),协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5万元;协调8.96万元用于报京中心小学发展;协调100万元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资金。
这些数字背后,是杨昌杰“磨坏10个轮胎”的辛勤付出。驻村期间,他足迹遍布报京乡每个角落,甚至自掏腰包、月底借钱也要推进项目。他联动贵州民族大学、县民宗局、爱心企业、媒体等各方力量,形成帮扶合力。协调5个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团队到报京服务,指导的团队先后获评省级、校级优秀团队;个人接受省级媒体采访5次,参加28场文艺义演,扩大了报京芦笙影响力。

图 2023年7月16日,杨昌杰个人为报京中心小学捐赠芦笙合影。龚巧巧摄
他的创新实践也获得了多方认可:2024年5月,杨昌杰获“镇远工匠”荣誉称号;2025年7月被贵州民族大学评为“优秀党员”;2025年12月获报京乡“乡村振兴驻村干部比学评创一等奖”;2025年1月获镇远县驻村工作队员比学评创一等奖;2025年6月,中共贵州省委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授予他“全省乡村振兴优秀驻村工作队队员”荣誉称号。

图2024年10月28日,杨昌杰在报京中心小学“笙鼓堂”给镇远中学师生教授芦笙乐舞课。张武摄
驻村两年,杨昌杰最欣慰的不是荣誉和数字,而是看到村里的变化:孩子们开始学吹芦笙,村民拓宽了增收渠道,报友村焕发勃勃生机。他说:“愿多年以后,报友村的孩子们会唱民族歌、吹芦笙曲、跳芦笙舞,让深厚的民族文化代代相传;愿苦竹林山连山,特色产业兴旺,共享发展成果;还愿高铁通到报京,各族同胞携手同心,在共同奋斗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创美好未来。”
从高校教师到驻村队员,杨昌杰的实践深刻证明:民族文化不是乡村振兴的“装饰品”,而是可持续发展的“金钥匙”。当文化自信的种子深植乡土,当非遗文化长出产业翅膀,飞向更广阔的天地,乡村振兴一定会绽放出更加绚丽多彩的时代之花!
指导教师:文渊
撰稿:(贵州民族大学融媒体工作站学生记者 罗梅)
一审:潘小露
二审:何 春
三审:邹 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