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部队,他奉献青春保家卫国;退役后,他将一腔热血洒在了脱贫攻坚的战场上。2018年3月,贵州民族大学学工部国防教育科科长郭油志奔赴镇远县报京乡贵洒村,坚守扶贫一线助力镇远脱贫攻坚。原本军人出身的他,迅速转变角色和工作方式,发挥着军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钢铁般的信念,变身成了百姓们贴心的“郭书记”。他遇到了不少难啃的“硬骨头”,但曾经的军旅生涯磨练了他百折不挠的意志力,锻炼了他敢打敢拼的性格,给予了他源源不断的动力。
贵洒村地处镇远、剑河、施秉三县交界处,全村5个村组4个自然寨,主要居住人口为苗族和侗族,这里山高坡陡,土地贫瘠,人均耕地面积少,贫困户占比较大,现有人口461户173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85户1106人,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发生率是64.2%,截止2018年底贫困发生率降至为13.53%。但这里仍是镇远县深度贫困村,也是镇远县唯一未脱贫村。
郭油志初到贵洒村时,映入眼帘的崎岖的山路,是满山的荒芜,是臭气熏天污水横流,是垃圾成堆,是破烂的房屋,但一年半的时间,贵洒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平坦的水泥路阡陌交错,明亮的路灯整齐的排列在道路两旁,甘甜的自来水清凉爽口,百姓们的房屋安全整洁,充满民族风情的“民心亭”奇特精巧,百姓们的笑容也变得自信且幸福…………这些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郭油志的辛勤付出。
走访慰问贫困学生
田间地头问农情,农家院落听民声
贵洒村很多老人只会说当地少数民族语言,对普通话不会说也不理解,郭油志和他们交流时,双方常听得一头雾水,只能连比带划,连蒙带猜,才能理解对方想要表达的意思。但时间长了,郭油志也融入了贵洒村这个大家庭,有时候在和家人的交谈中,也会夹杂着贵洒村的方言。
在深入走访了解贵洒村的基本情况后,郭油志越来越觉得,驻村书记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称谓,而是一种厚重责任。郭油志田间地头问农情、农家院落听民声,走村串户给贫困群众宣传党的扶贫政策,“国家政策给老百姓带来的实惠太多了,比如村民生病住院报销百分之九十以上,贫困户小孩上学从小学到高中不收学费……我们一定要积极宣传这些惠民政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老百姓理解这些政策,这样我们的工作才会真正有意义!”郭油志感叹道。
郭油志始终将群众的事挂在心上,把扶贫作为自己的使命,争取做好百姓的知心人,贫困群众脱贫路上的引路人,贵洒村的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把贵洒村当做他的第二故乡,贵洒村的百姓把他当做是自己的亲人。一年的时间,他俨然已经成为了地地道道的贵洒村人。
精神状态揪人心,党建扶贫树信心
跟物质贫穷比起来,村民们当时的精神状态更让人揪心,基层组织建设薄弱,老百姓观念落后,这些都是制约着贵洒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为了激发贵洒村的脱贫积极性。郭油志以党建帮扶为“第一责任”,坚持一手抓党建,一手抓扶贫,把强班子、带队伍贯穿帮扶工作全过程。
与石桥村第一书记交流工作心得
当时的贵洒村党支部党员结构严重老化,党员的观念还停留在开开会,上上课的层面,没有战斗堡垒的意识形态,针对这种情况,郭油志积极的与上级党组织及村党支部进行沟通,邀请先进党支部具有优秀工作经验的党员给大家上党课,积极组织党员义务劳动,成立党员先锋队,给贵洒村的村民们树立模范作用。
2018年,贵洒村党支部先后发展年轻有想法的预备党员2名,党员发展对象1名,入党积极分子1名。有效提升了党员的凝聚力和党支部的向心力、战斗力。
郭油志向贵州民族大学申请33万的资金整修贵洒村村委会大楼,今年5月,贵洒新村委会大楼启用,郭油志又协调资金13余万元对贵洒村便民服务中心、农村书屋及党员活动室等相关功能进行完善,为以后村级各组织功能的发挥提供了便利。
乡村旧貌换新颜,路畅村美民心安
去年10月,郭油志针对贵洒村各个自然寨没有村民活动场所和开会场所的问题,结合贵州民族大学初级单位第三帮扶组定点帮扶贵洒村的实际,郭油志申请10万元经费在贵洒村四个自然寨各建设了一个具有当地民俗风情的民心亭,使老百姓有聚会活动和开群众会的地方。村民们平时可以在民心亭议事、休闲,这种方式不同于以前正襟危坐的方式,更加符合老百姓们的生活习惯,也更好的拉近了驻村干部和老百姓们的距离。
带领贵州民族大学三下乡志愿者走访慰问不会汉话的村民
在民心亭长廊中,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的学生将“捞鱼虾”、“莫嘎树下唱情歌”、“讨葱定情”、“姑妈回娘家”等传统民俗的魅力展现在画作之上,郭油志希望贵洒村村民能够弘扬传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贵洒村现如今实施了猫寨沟、竹子坪、贵洒大寨通组路2.25公里,实现了自然村寨全体通硬化路,改善了群众的出行条件,降低了群众生产成本。并通过实施村寨整体提升项目,硬化庭院及连户路2万余平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270余盏,木房电改150余户;拆除废旧圈舍120余间,拆除脏乱传统厕所150余座,新建卫生圈舍80余间、新建卫生厕所120余座,有效改善了村容村貌。
激发脱贫积极性,看到致富新希望
贵洒村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村里多是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贫困群众依赖性强、“等、靠、要”思想严重,对脱贫的积极性不高。很多村民对致富增收也提不起兴趣,种庄稼把种子洒到地里就算完事,也不管收成如何,能收几粒就收几粒。
但这些都并没有打压郭油志带领百姓脱贫的信心,他只是觉得自己身上的担子重了,使命感更强了。郭油志发现当地村民种植了不少新鲜蔬菜,但是大部分都是自给自足。郭油志鼓励当地村民:“你们能种植多少,能产什么,我一定帮你们销掉多少。”鼓励群众自主创收,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郭油志联系贵州民族大学与镇远县联合举办农产品展销活动,助力镇远县脱贫攻坚,让百姓们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贵洒村山高谷深,历来都有种植大米的传统,而且种植出来的小米品质优良,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当地村民李雪芳结合报京民间烤酒技艺和群众喝酒习性,尝试着用小米作为原料加工酿制成酒。李雪芳没想到这小米酒味道纯正,醇香浓郁,入口甜美,深受群众喜爱,还有不少城里朋友找上门来要订制。这激起了李雪芳的创业激情,引导群众大力发展小米种植产业,并于2016成立了贵洒秀乔小米加工坊。
在每年的镇远县农产品的展销会上,郭油志都会积极宣传推销贵洒村的小米酒,小米酒在每年的展销会都是炙手可热,吸引了不少市民的目光。小米酒越来受欢迎,这也将意味着需要更多的小米原料。于是,加工坊以每斤略高于市场价5元/斤的价格进行统一收购当地的小米。以前,当地种植小米的农户都拿到城里卖,除去往返车费根本赚不了几个钱,还耽搁时间。现在村民直接把小米送到村里的加工坊,价格比外面还高,对村民而言这更划算。加工坊的可观效益,还带动了全村贫困农户284户1079人进行小米种植,户均可增收2000元,这有效推动了当地村民致富增收的速度,当地村民的生产积极性显著提高,也吸引了越多越多的外出务工青年返乡就业,“我坚信,贵洒村的春天不远了!”郭油志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
“曾经作为一名军人,哪里危险就去哪里,哪里艰苦就去哪里”。郭油志说他很自豪能够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地方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文/郭媛、朱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