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总是背着一个黑色斜挎包走访每家每户,挽着衣袖与老百姓聊家常、谈家事,倾听百姓心声,他是大山里百姓们的“贴心人”叶成勇。从繁华的都市走向偏远的乡村,从学校教授转变为驻村第一书记,叶成勇告别了舒适的工作环境走进了田间地头,在辽家坳村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金堡镇辽家坳村有457户1900余人,贫困建档立卡127户490余人。为了顺利开展工作,叶成勇用不耐其烦的劲头和乐观的心态,打开村民心扉。他不仅帮助村里人完成房屋改造、医疗救助、教育扶持等扶贫项目的开展,也注重村民精神面貌和思想观念上的丰腴。
走进群众倾听百姓心声
叶成勇从2018年3月担任辽家坳村第一书记以来,迅速转变角色,扑下身子,投入到各项工作中去,走访每家每户,了解村民们的整体情况。与村民、村支两委加强交往与联系,熟悉基层管理业务。田间地头有他挥舞铁锹的身影,施工现场有他踩过路基的脚印,群众家里有他讲解政策的细语。
叶成勇入户了解村民生活情况
叶成勇了解到村民们对低保户、救济户发放救助资金的评选有意见,他带着村干部去各个村组宣传,让村民自己来提名,形成一个初步的评选意见。之后村民代表出席评选会议,候选名单公示并贴到寨子里,扶贫资金直接打到个人账户,以保证公平公正。叶成勇用最直接的方式减少村级公共事务开展的摩擦和矛盾,提高村干部在村民心中的公信力和信任度。
刚开始在村子里走访时,村民们见到叶成勇都会有所防备,但相处下来,现在村民们心里有什么话都愿意和叶成勇倾诉。虽然有的问题不能解决,但一句暖心的话语足以慰藉人心。做到了与人民群众相关的事情,主动去办;对关系群众利益的事情,认真去办;对群众迫切解决的问题,从速去办;对造福于民的事情,积极去办。用真心对待百姓,得到了村民们的拥护与支持。
脱贫不只是完成人均年收入3535元的经济标准,内在意识和精神面貌的脱贫至关重要。叶成勇走访时时常关注村民的卫生健康问题。他细心发现,村民的住宅空间大,饲养家畜多,很少讲究打理居住环境。“我们天天跟村民讲,你们要把被子折好,把衣服洗干净,院子里垃圾要处理”,叶成勇着反复跟村民唠叨着同样的话。
村民的文娱活动惯常就是打麻将,为了丰富群众业余活动,叶成勇自己专门拿出1000元办村民文娱活动。他组织村里的大学生开展座谈会,宣传党和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引导他们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投身家乡建设,在2019年春节期间举办了一次健康的文娱活动,并要求这些大学生们利用所学专业为村民做志愿服务。群众积极性很高,唱山歌、跳广场舞、篮球比赛、拔河等各种活动群众都热情参与,精神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善。了解到80多岁的王堂政老人,喜欢创作对联,想看对联方面的书籍,他就去贵阳的书店挑了2本,买去送给老人家。有的老人看书报,需要放大镜,他也买了送给他们。
叶成勇与村民一起干农活
叶成勇经常和村民们一起打谷子、摘玉米、挖洋芋、上山割草。融入他们的生活。深入到村民生活中,要与村民交心,同心同向,才能做真朋友,这是他做扶贫工作最大的体会。
确保每一个贫困学生都不掉队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辽家坳村要彻底改变贫困,就要找准痛点,充分发挥教育扶贫的先导作用。作为一名大学老师,叶成勇深知 “治愚”和“扶智”,根本就是发展教育。相对于经济扶贫、政策扶贫、项目扶贫等措施,教育扶贫牵住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牛鼻子”,是打好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保障。
叶成勇走访了解到,辽家坳村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教学环境差,教学设备、教学器材不完善, 叶成勇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开始多方筹集资金,改善学生的教学环境。辽家坳村小学于2018年建成多媒体教室,增设了篮球板、乒乓球台等课后娱乐设施,叶成勇还邀请贵州民族大学艺术团学生为学生表演节目、提升学生们的艺术审美情趣,找来大学生为孩子补课、开阔学生们的眼界,闲暇时为学生辅导功课,并为学生购置校服……
在深度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孩子往往是辍学的主力军,如不能有效阻止辍学行为,贫困的代际传递将不断恶性循环,极大增加扶贫攻坚的难度。叶成勇为了抓好控辍保学,确保一个学生都不掉队,深入走访辍学儿童,了解其家庭情况、辍学原因,并悉心将其劝返校园。
叶成勇从贵阳回村里时,给村里的孩子们带回作文书,指导三年级以上学生的写作,他是孩子们口中最亲切的“叶老师”。他还资助了一位困难家庭孩子上高中的学费。
把学问写进贫困群众心坎里
叶成勇是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历史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在《民族研究》《宗教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今年暑假期间,叶成勇将60名学生分成十余组,深入台江县各个贫困乡村开展为期25天的调研,与村民同吃同住,要求学生撰写十万字以上的调研报告,并根据调研报告编写村寨志。从学生的调研路线安排、吃住及人身安全等问题叶成勇无一不亲力亲为、面面俱到。
叶成勇带领学生走访村民
叶成勇带着研究生走访村子里的一对祖孙,开始祖孙俩以为是骗子,防备心很重,怎么问也不开口。叶成勇就带着学生第二次第三次再去……,不断尝试跟她们交流,老人家才慢慢接受。祖孙俩的生活很困难,老太太还患有风湿病,严重的时候下不了床,小孙女八九岁就担起做饭的家务。叶成勇在六·一儿童节专门去看望了小女孩,给这个家庭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只有把贫困地区的社情民意摸清弄准,才能进一步转化为广大贫困群众的志气和智慧,转化为他们的精神食粮和艰苦奋斗。叶成勇带着学生所撰写的15万字的《辽家坳村寨志》已经基本成型。他所带的研究生在村里呆了半年时间,调研走访,撰写了11万字的《镇远县辽家坳村历史文化变迁研究》硕士论文。叶成勇带着学生记录和保存乡村文化,了解节日议事文化形式、家风、家族历史的变迁、家族之间的合作扶持、通婚等事实,发掘出乡村文化的优质内容,通过这样的专业活动,发扬和培育乡村文化的自觉、自信,真正做到把科研做到了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了脱贫攻坚的大地上,把学问写进了贫困群众心坎里。
叶成勇清明节与村民叙家谱中的家训
记录传统节日是民间特有的议事仪式,既有实质的意义又能凝聚人心。比如二月二龙抬头,各家各户出钱在一起吃饭喝酒,敬土地公,邻里之间的矛盾在这个时候就化解了,通过信仰释放矛盾是最好的方式。叶成勇认为,他所做的记录和整理是把乡村遗失的优秀的文化内涵找回来,让乡村软实力在传统和现代的融合中成长。深入挖掘农耕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
叶成勇工作日与辽家坳村的相亲们在一起,周末就会辗转客车、火车或高铁回到学校,给学生解疑答惑、处理问题。
“你们的精彩人生应该书写在乡村大地上”。叶成勇真诚地向年轻人们建议。在他心里,乡村软实力建设应该是春风和煦、细水长流的建设,铸魂、寻找精神家园才是乡村繁荣的核心所在。
刚到达辽家坳村时,叶成勇也有很多的不习惯,饮食不适应,自己对基层工作也是零经验。但现在叶成勇已经和村民们打成了一片,他觉得自己和村民们是一个相互感动的过程,他无微不至、做相亲们的贴心人,推心置腹,和村民做好朋友。村民们也把他当成了好朋友,生病时为他找来中药、吃饭时叫上他一起,有开心难过的事和他倾诉……,他用真心对待村民,也换来了村民们的真情以待。
辽家坳村在2018年已成功脱贫摘帽,如何走向乡村振兴,叶成勇表示要坚持“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战略20字方针,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村,让“留守儿童”不再“留守”,“空巢老人”不再“空巢”,解决农村社会问题,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文/郭媛 杨思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