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闻
学校要闻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学校要闻>>正文
中国社会学重建四十年 十位长江学者与民大师生分享学术“大餐”
2019-03-19 14:10   校新闻中心 审核人:

3月15日,由贵州民族大学、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中国社会心理学会联合主办,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高等研究院、贵州省社会心理学学会、当代社会心态研究院承办的“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研讨会”在贵阳孔学堂研修园会议中心隆重开幕。

主题讲演阶段,十位长江学者分别作了报告,宏文纵论中国社会学学科发展。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翟学伟作了题为《我的本土化视角、研究框架及其概念研究》的主题报告。他通过三十年本土化尝试和思考,归纳出以杨国枢和杨中芳为代表的实证主义、以黄光国为代表的理论建构、诠释学以及个人的本土研究这四个本土化研究取向。翟学伟教授通过关联性与脉络观,构建了一个以皇室、官场、士农工商三个社会阶层为主的“葫芦型”中国人行动与社会结构框架。在他最为著名的理论“关系的向度”研究中,他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来区别中国与西方的社会思维和行为方式,并合理地提出了关系的转化过程。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翟学伟作报告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教授作了题为《转型中国的社区研究及其反思——40年来中国社区研究回顾与展望》的主题报告。他从中国社区建设背景出发,总结中国社区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和特征,简要介绍中国社区研究概况,从社会共同体、社会结构、社会行动来解释“社区”的三重面向,并提出了相应的“社区”研究的三重路径。此外,文军教授从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视角上总结近年来国内社区研究的转变和突破来重新“发现”社区,并对国内外社区研究进行简短的总结和反思,从方法论、本体论、认识论三个方面提出了社区研究的争议与未来研究重点。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教授作报告

国务院社会学学科评议组成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晓虹代教育部社会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李路路作了题为《40年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学科思考》的主题报告。李路路教授主要从社会变革与问题、强化学科和学术背景两个方面分析中国社会结构的变革,并通过增长的可持续性、社会结构分化、“增长”和“分化”带来的问题和挑战这三个方面来阐述社会变革与问题,最后通过发展社会学、转型社会学两个路径来强化学科和学术背景。

国务院社会学学科评议组成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晓虹作报告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厦门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院长胡荣教授作了题为《个体需要与社会单位的形成》的主题报告。胡荣教授从社会单位的定义、特点、类型以及社会互动的方式这四个方面来向大家阐释了个体需要与社会单位的形成。胡荣教授指出,社会单位一词涉及范围很广,既包括家庭、邻里、朋友等初级群体,也包括军队、医院、行政机关等社会组织。社会单位具有互动性、关系网络性、关系持续性的特点。社会单位的类型可以从规模、权力关系、满足社会成员需要、结构化程度这四个方面来划分。而社会的互动方式主要包括合作与竞争、互助与冲突两个方面。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厦门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院长胡荣教授作报告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上海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张文宏教授作了题为《中国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研究的再思考》的主题报告。张文宏教授首先指出了中国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研究的特点。随后,他分析了社会资本的概念至今没有达成共识有碍这一研究领域发展、部分研究者在“隐喻”而非“实质”的意义上社会网络、关系、社会资本等概念使社会资本的术语和理论流于时髦而无法成为严肃的知识和学术领域、本土化与跨文化比较研究的张力还有待解决的问题。最后,他提出了阶级阶层分析视角和社会网络分析视野将融合成一种新境界、关系社会学有可能成为新的增长点、大数据时代的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研究等八点未来趋势。

说明: 张文宏2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上海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张文宏教授作报告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吉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院长田毅鹏教授进行了题为《“后单位社会”的存在形态及评价》的演讲。田毅鹏教授向我们阐述了“单位社会”的结构装置、历史地位以及“单位社会”何以被批判。他开了“后单位社会”的存在形态和单位组织形态的保留再生的分析。报告最后,田毅鹏教授提出了几个分析讨论要点,从社会的弹性、基层党建与社会整合、社会中新元素的增加以及单位社会的演进趋势这四点上进行了简要论述。

说明: 田毅鹏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吉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院长田毅鹏教授作报告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邱泽奇开展了题为《发展实践40年与中国社会的技术化》的报告分享。邱泽奇教授开头用不同时间技术进步对GDP的贡献率和就业总人口等数据进行对比,展现技术对中国发展贡献的事实。接着邱泽奇教授为我们简单梳理了市场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进程叠加的技术应用和创新实践,强调了全球化是技术应用所需技术的绝大部分来源。邱泽奇教授指出了技术应用的社会后果,是中国社会的技术化3.0版本,其特征是社会行动的个体化加场景化的结合,并展示了行动者可识别与不可识别、物理空间与非物理空间的组合关系图。

说明: 邱泽奇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邱泽奇作报告

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晓虹进行了题为《社会学本土化:狭义或广义,伪问题或真现实?》的学术文章分享。周晓虹教授从谢宇教授被争议的观点引出对“社会学本土化”的思考,接着阐述了“何为本土化及本土化何为”的问题。周晓虹教授认为,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历程可从孙本文与吴文藻们的实践,海峡对岸社会科学界的努力,从引进、加工到文化自觉这三个阶段看待。周晓虹教授分析了社会学本土化中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的两种立场,并讨论了转型社会的实践与本土化的现实要求、以及实现社会学本土化的路径和从本土化迈向国际视野的相关问题。

说明: 周晓虹3

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晓虹作报告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武汉大学社会学系主任贺雪峰教授进行了题为《中国社会学:本土化,抑或主体性》的演讲。贺雪峰教授首先指出,“中国社会科学从哪里去”这一重大问题,认为社会科学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和地域文化的特点,当前中国社会科学最为紧迫的任务是去实践中选取议题、进行理论假设并在实践中进行检验,社会科学主要的使命是服务和辅助于中国对经验与实践的理解。中国社会学不止要向西方学习,而要向古今中外一切有用的理论与方法学习,建立有骨气的中国社会科学是中国崛起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发展的前提。最后他指出,中国社会科学学家重新为中国社会科学奠基,以理解中国为目标,经过“经验——理论——经验”的大循环,逐步建立起中国科学的社会体系,而当前中国的社会科学规范化建设应当服务于主体性建设。

说明: 贺雪峰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武汉大学社会学系主任贺雪峰教授作报告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谢立中就《从地缘多元主义走向话语多元主义》进行了演讲。谢立中教授向大家解释了从“本土化”或“去西方社会学”进程中出现的极端本土派和温和本土派两种不同的理论和观点,通过大量论证指出不同时空情境下的现实是不具有共同性。随后,谢立中教授提出新议题“理论是对现实的再现吗?”,并分别从传统实在论和话语建构论对新议题进行了阐述。最后,谢立中教授通过比较分析阐述了从地缘多元主义到话语多元主义的观点。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谢立中作报告

 

 

链接——

1979年3月15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社会学座谈会,成立了中国社会学研究会,费孝通先生担任会长;三年后改名为中国社会心理学会沿用至今,所以3月15日可谓是中国社会学重生之日,意义重大。

 

文/朱倩倩 张楠 李男 杨思怡

图/张楠 李男 耿思源 吴佩鸿

 

 

中国·贵州·贵州民族大学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 邮编:550025 电话:0851 83610405  本站由贵州民族大学宣传部维护

建议使用1366X768分辨率浏览 本站推荐浏览器:IE9及以上版本 网站隐私安全说明

Copyright © 2010 Guizhou Minzu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1600064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