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上午,我校2004届民族文化系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优秀校友、十九大代表、海嘎驻村第一书记杨波应邀返校,为母校师生作题为“在脱贫攻坚的征程上践行初心使命”专题讲座,500余名师生现场聆听。
讲座前,校党委书记褚光荣,校长王林,校党委副书记张鹏程、杨声国亲切会见了优秀校友杨波。
杨波,中共党员,省十二次党代会代表、十九大代表,贵州六枝人,2004年毕业于贵州民族学院民族文化系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现为六盘水市钟山区区委统战部副部长、区民宗局党组书记,海嘎驻村第一书记。杨波曾获“贵州省同步小康优秀驻村干部”“贵州省社会扶贫先进个人”“贵州省优秀村第一书记”“贵州省优秀共产党员”“贵州省年度英雄十大人物”“贵州省脱贫攻坚贡献奖”“贵州省青年五四奖章”“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人民满意公务员”等荣誉。
杨波以“在脱贫攻坚的征程上践行初心使命”为题,结合自身工作和生活实际,满怀深情地讲述了在脱贫攻坚一线的亲身经历和感人事迹。
讲座中,杨波从四个方面与大家分享自己在脱贫攻坚一线践行初心使命的感人事迹。一是只有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才能够保障工作的有效开展;二是只有用心为群众着想,才能赢得群众的认可;三是只有群众富裕,才能增强发展信心;四是只有真心服务群众,才能获取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回忆起自己刚到海嘎村的场景,杨波用地道的方言,绘声绘色地讲述到,“我当时戴上了大红花,就像出征的战士一样满心激动、踌躇满志,想要干出一番大事业,以为自己是农村出生的,对村上的人和事都非常了解。可真正到了海嘎村,老百姓的思想保守、墨守成规,使得党和国家的一些惠民政策难以推进,和我来之前预想的完全不一样”。愁苦的他想从拥有三十多年党龄的父亲那里得到一丝安慰,却得到的是责骂、数落,父亲说:“如果农村工作有你想的那么简单,国家还派你去干什么呢?国家发给你工资,不是让你去当少爷的”。父亲的一番话让杨波陷入了沉思。
此后,这位村民口中“外来的和尚”开始深入基层,下地干活,了解群众。“农村的问题不但是物质生活的改善,更要走进他们的心里。”杨波说到,他开始一家家走访,一户户交流,帮助村民们自身解决不了的问题,同吃同穿,与村民交心,获得了村民的赞许与支持。此外,他制定村规村矩,改善村干部的工作零散的问题,开展培训,解放村民的思想。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海嘎村的面貌焕然一新,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扶贫工作获得认可,也算是不辜负一方水土的养育。但他对孩子缺少陪伴,对家庭有许多亏欠,妻子手术没有陪在身边,父亲过世却没能见上最后一面。对家人他有太多的遗憾,但家人对他更多的是理解与支持,他想过要放弃,但他忆起父亲的话语,最终坚持了下来,这一坚持就是11年。
“群众不是抽象的,群众的态度就是最好的分数,要一步一个脚印在期盼中践行诺言,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驻村没有完成时,扶贫永远在路上。”杨波认为,驻村11年得到的荣誉与肯定,是他的本职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唯有更加努力,才能不负一方水土的养育,不负在人生道路上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
讲座最后,杨波谈到,母校真正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了很多用得上的合格人才,有很多民大校友扎根基层,都在为贵州的脱贫攻坚尽心尽力。他感谢民大四年培育之恩,并表示定将用实际行动回馈母校。
讲座现场气氛热烈,不时响起阵阵掌声。参会师生们表示,聆听讲座后深受感动、深受教育、深受鼓舞,将认真向校友杨波学习,把榜样的力量转化为学习工作中的生动实践,努力工作,认真学习,立足岗位,砥砺前行,为学校建设发展和贵州省脱贫攻坚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学院教师龙艺红说,贵州民族大学优秀校友杨波同志驻村11年,从青春年少步入不惑之年,11年间他与人民群众同吃同住,讲座中,他在讲到曾经工作的点点滴滴如数家珍,那些困难他以轻松的口吻说出,但事实无比困难,这正反映了他的坚强。人生没有几个11年,杨波将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扎根在了贵州高原上,从心里到行动,带领贫困人民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他用自己的青春热血、无私奉献、脚踏实地,用一个有血有肉的共产党人的先锋队形象来聚象我们这个时代最真实、最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员的光辉,虽历经千辛万苦,仍心中有光,在脱贫攻坚的征程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向杨波同志学习。
党员求是班学员石兴粉表示,在作为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中,杨波11年如一日,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为海嘎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用“小家”的付出换来“大家”的收获,他用行动把“共产党员”四个字刻进了群众的心里。让我敬佩和崇拜,也让我有一种只争朝夕、奋力作为的强烈愿望。身为一名党员,我们应牢记初心和使命,敢于担当、踏实做事、要把新时代的使命放在心上、把新时代的责任扛在肩上,用一言一行诠释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的责任与义务。
文字:潘小露大学生网站学生记者杨小赢
图片:大学生网站学生记者谢汕贵杨盼陈蕊杨艺